男女主角分别是石越朱翊钧的女频言情小说《如履薄冰石越朱翊钧完结版小说》,由网络作家“石越”所著,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,本站纯净无弹窗,精彩内容欢迎阅读!小说详情介绍:“主子,蒋克谦来了,奴婢让他在殿外候着了。”张宏在朱翊钧身旁轻轻说了句。朱翊钧嗯了一声:“让他进来吧。”他正埋着头抄录道经,显得很是随意。方才他才了解到,玉田伯一系,比他想象中的还要受孤立,即便是在勋贵圈子,都不太受待见。原因无他,还是世宗皇帝埋下的根子。当初武宗皇帝落水后,死的极为突然,又无子继位,按照“兄终弟及”的祖训,时年14岁的兴王世子朱厚熜,也就是后来的世宗嘉靖皇帝,承继了大统。这等藩王入继之事,就牵涉到了一个敏感的问题。以何种法统来传续大位?是朱厚熜过继给大宗,还是小宗取代大宗而传?更简单一点来说,继任的朱厚熜,该认谁做父?有人的意见是,为了以示法统传续,当然是应该认孝宗皇帝做父亲,而亲生父亲兴献王,改称皇叔父即可。就等...
“主子,蒋克谦来了,奴婢让他在殿外候着了。”
张宏在朱翊钧身旁轻轻说了句。
朱翊钧嗯了一声:“让他进来吧。”
他正埋着头抄录道经,显得很是随意。
方才他才了解到,玉田伯一系,比他想象中的还要受孤立,即便是在勋贵圈子,都不太受待见。
原因无他,还是世宗皇帝埋下的根子。
当初武宗皇帝落水后,死的极为突然,又无子继位,按照“兄终弟及”的祖训,时年14岁的兴王世子朱厚熜,也就是后来的世宗嘉靖皇帝,承继了大统。
这等藩王入继之事,就牵涉到了一个敏感的问题。
以何种法统来传续大位?
是朱厚熜过继给大宗,还是小宗取代大宗而传?
更简单一点来说,继任的朱厚熜,该认谁做父?
有人的意见是,为了以示法统传续,当然是应该认孝宗皇帝做父亲,而亲生父亲兴献王,改称皇叔父即可。
就等于将兴献王惟一的儿子,朱厚熜,过继给明孝宗为子,从而正式成为明武宗的弟弟,如此“兄终弟及”以继承皇位。
持此意见者,其中就有时任首辅的杨廷和,乃至后宫那位太后。
朱厚熜当然没有同意,他非但以“遗诏以我嗣皇帝位,非皇子也”为由,坚持拒绝了内阁让他以皇子礼仪,由东安门入居文华殿的提议,宁愿在郊外接受劝进,强使内阁低头,而从大明门入,直接在奉天殿即位。
又在登基之后,不顾朝臣反对,追尊生父兴献王为兴献帝,生母为慈孝献皇后。
并将兴献帝的牌位升袝太庙,排序在明武宗之上——甚至因为太庙祭祀的灵位有限数,世宗皇帝为了给生父腾地儿,竟然把仁宗皇帝的牌位挪出了太庙。
而这场风波中所封的慈孝献皇后,就是蒋克谦祖父的姐姐,也就是姑奶奶了。
大礼议的弯弯绕绕,自然不止于宗祧承继。
其中掺杂着各方的明争暗斗,乃至当时只是因左顺门伏阙而杖毙的大小朝官,就有十余人。
形势之激烈,不可胜记。
无论如何,世宗皇帝最后虽然还是尊了孝宗为父,武宗为兄,但实际上,这一闹的结果,就是小宗夺了大宗。
大宗一脉,几乎所有的勋贵地位,都一落千丈。
可以说,以玉田伯为代表的世宗外戚,就是踩着大宗勋贵的身体做筏得以封爵。
利益冲突,又兼一步登天,难免行事放浪。
之后更有不少装逼打脸、歪嘴一笑的勋贵日常事。
因为这些林林种种的历史问题,当初玉田伯一脉降叙,推波助澜的勋贵,不在少数。
衰落之后,更是破鼓万人捶。
也难怪成国公将蒋克谦推了出来。
本就在文臣中不受待见,又被勋贵中人落井下石,处境可想而知。
正因如此,蒋克谦前面有家族富贵吊着,后面有成国公驱赶着,可以说是身不由己,除了效忠皇室,也没有别的出路了。
这自然不用朱翊钧再花费什么心思压服,态度理所当然地随意了些。
不多时,一名二十岁出头模样的年轻人,身着飞鱼服,跟在张宏身后,亦步亦趋进了殿中。
刚一进殿,就拜倒在地:“臣蒋克谦,拜见皇太子殿下。”
朱翊钧头也没抬,继续抄录着道经。
一心二用开口道:“蒋卿所来,是为何事?”
蒋克谦能著书立说,哪怕是乐理之书,当也不是蠢货。
听了这话,他立马知道,这一答,就要分定君臣。
蒋克谦头埋得极低,回话道:“臣尝闻,锦衣卫乃天子耳目。”
“如今大行皇帝既去,嗣君在朝,臣在锦衣卫任事,又值守东宫,理应前来拜见殿下。”
皇太子问的是,他为何而来,是奉了成国公的命,还是为自己而来。
他答得毫无保留,是从成国公那里得了机会,自愿来效犬马之劳。
对于蒋克谦来说,这根本没有任何需要犹豫的。
不说这本来就是成国公的意思,退一步说,哪怕成国公有多余的想法,他都会甩开成国公,牢牢傍上新君的大腿!
玉田伯一脉能否再度振兴,独系于此,他别无选择。
彼时朱希孝见他为难,一再劝他,说这位皇太子胸有城府,输诚必有厚报。
别看他当时一脸勉强的样子,实际上心中便想好,就算这皇位上坐的是头猪,他都要爬过去把马屁拍舒服了。
但凡有一根救命稻草,他都会牢牢抓住!
果然,听了这话,朱翊钧展颜一笑:“爱卿快快请起!你我既是君臣,又是表亲,私下里,就不必行跪拜大礼了。”
这话说的,似乎方才让人跪着答话的不是他一样。
至于这跪礼,明朝历代以来,可以说是立了废,废了立。
私下里或跪或站,都是凭当朝皇帝的喜好,各有为其辩经的,朝臣反正都是无可无不可。
蒋克谦松了口气,起身谦辞道:“为臣才是本分,不敢与殿下攀亲。”
按辈分,先帝与他一辈,那么皇太子得叫他表叔。
他得是失心疯了才敢在这儿攀亲戚,做君上的长辈。
朱翊钧温和宽慰道:“先朝锡赉外戚,惟你们玉田伯家为最厚。”
“纵使后辈偶有失格,也不会失了你们玉田伯府的体面。”
“往后还要靠你振作才是。”
蒋克谦大喜过望。
他连忙跪下谢恩:“臣必谨记殿下教诲,不敢坠了皇亲国戚的声名。”
两人如同干柴烈火,只是一问一答,就完成了一次政治承诺与输诚效忠。
蒋克谦如今承袭降序,再过一代,这一脉就与平民无异了。
如今能将他捞出泥沼的,只有朱翊钧。
而朱翊钧自然也是很大方的许诺了出去,你们亲戚关系近,底子好,纵然犯了点事,也不是什么大事,只要你好好干,本宫会记得玉田伯一脉的。
蒋克谦听了几乎毫不犹豫,纳头便拜。
他都火烧眉毛了,才不管什么内阁专权,司礼监二心这些乱七八糟的事。
蒋克谦,从来不缺赌性。
更别说这位嗣君还未登基就开始接触勋贵,俨然有武宗之相,愈发坚定了他的想法。
朱翊钧满意地点点头:“本宫要做的事,成国公都跟你说了吧?”
他并不介意朱希忠只是试探性地入场。
在古文运动、庆历兴学之后,董仲舒被弃之如敝履。
皇帝也不再是那个天人感应、君权神授,理所应当能获得朝臣忠诚的天子了。
如今的忠诚,是需要以利益和人情作为前提的。
当然,退一步说,朱希忠既然都下注了,他还能让人跑了不成?
蒋克谦躬身答道:“微臣明白,今晨我便将人撒出去了,各大酒肆,茶楼,都动起来了。明日太阳落山前,无论市井乡野,都能传开。”
这就是锦衣卫,朝臣最为忌惮的特务机构。
朱翊钧提醒道:“可以慢些,无妨的。”
这也太快了,别人用脚趾头想都知道有问题,除了锦衣卫跟东厂,别的也没这能耐。
时间放宽些才行,显得水到渠成,消息有可能是自然扩散的嘛。
即便是有人起了疑心,可这稍微有些家底的朝臣,都能办到,怀疑对象多了,这水就浑了。
蒋克谦到底是年轻人,看不到这一点,急功近利,失了老成。
蒋克谦缺乏历练,天赋却不差,一经点播立马醒悟,忙告罪:“殿下指点得是,是臣鲁莽了。”
说着,不由余光瞥了一眼这位嗣君。
此前他还对朱希孝的夸赞之词不屑一顾,只以为是成国公有心向皇太子靠拢,故意造势。
如今一番奏对,才惊觉,这位皇太子的城府手腕,几乎让他忘了这位才十岁!
其言辞机锋,老成持重,俨然在他之上,几如长辈。
朱翊钧没在乎他在想什么,开口说道:“还有一事。”
蒋克谦躬身听着。
朱翊钧开口道:“锦衣卫,现在还能刺探到朝臣家里吗?”
特务政治不是不可以,只是得讲究方式方法。
蒋克谦一惊,旋即有些为难道:“殿下,锦衣卫已经不比开国之时了……”
初时的锦衣卫能够水银泻地,无孔不入,那是有太祖皇帝站台。
此后形势就一路急转直下——没了太祖压着,文臣凭什么还要忍受特务政治?
如今的锦衣卫,更类似于一个有刑部职能的禁军衙门。
朱翊钧沉吟了一会,说道:“如此……那你帮我看着点几位阁臣公开的行踪。”
“还有张四维,这人给我看紧点。”
他没解释为什么,蒋克谦只需要做事。
蒋克谦低着头,眼神复杂。
门口开个包子铺蹲蹲马车的点,还是没问题的,但是……探听阁臣,这位皇太子比他预想的,更让人惊讶。
他压下心中思绪,一副信心十足的模样答道:“殿下放心,臣回去立刻就办。”
谈完正事,蒋克谦以为自己就该告退了。
没成想皇太子提起了他意料之外的事:“蒋卿,本宫听闻,你在撰写琴谱?”
蒋克谦一愣。
自己撰写琴谱倒不是什么秘密,从他祖父开始,三代人都致力于完成此事,只是不知皇太子提起此事做什么。
皇太子意图不明,他怕言多有失,谨慎答道:“微臣不务正业,让殿下见笑了。”
朱翊钧摇了摇头:“琴棋书画,文艺风雅之事,何谈不务正业。”
蒋克谦顿了一会,面色迟疑道:“微臣可为殿下献曲。”
朱翊钧哑然失笑。
这蒋克谦,把他当什么了。
他笑道:“不必了,倒是爱卿成书刊行之时,可否将底稿赠我?”
底稿?
蒋克谦更是不明就里,不由试探道:“臣成书还有一些时日,恐怕来不及为殿下登基贺礼……”
这揣摩之心就太过了,朱翊钧突然之间就失了兴致。
他有些意兴阑珊,略感乏味地摆了摆手:“且待成书,卿先下去罢。”
皇太子戛然而止,蒋克谦不明所以。
见上方再无动静,只得躬身行礼,心事重重地转身退了出去。
朱翊钧没再说话,静静地抄录着道经。
如今有了锦衣卫,做事就方便多了,蒋克谦本就在东宫当值,召见也方便。
就是这番奏对,反而让朱翊钧有些寂寥……
蒋克谦所著的《琴书大全》他知道,还知道其流传后世时,已有部分佚失。
明朝像这类佚散的书籍还有很多,其中就包括本朝著作的最高成就——被称为百科全书的《永乐大典》。
朱翊钧既然是穿越,难免抱着留存经典的初心,对这些佚散的书籍,心中早有一个粗略的想法。
虽未掌权,无从实施,但今日总归是适逢其会。
正是有着保留这些经典著作的想法,方才便随口提了一句。
熟料闹了个没趣。
蒋克谦一味地揣摩他的意图,多少让他有些意兴阑珊。
他自然怪不着人家这番作态,毕竟分属君臣,又是第一次见面,这反应才是正常。
朱翊钧只是突然感受到一些无人理解的孤独。
他并不是一个只为争权夺利之人,相反,他有他的追求与理想,纵然这些时日,都在揽权夺势,他也没有忘记自己是谁,为何而争。
朱翊钧,并不愿意被权势、被帝位同化。
可他遍历身边的人。
此前的张宏,把他当作阴谋行事,争权夺势的英宗。
如今的蒋克谦,将他当作暗结勋贵,培植党羽的武宗。
这对于他而言,何尝不是一种羞辱。
若非行大事,必有大权,他又何须在这里整日钻营。
除了他自己,又有谁知道,他眼中岂是只有区区权势,心中岂是只有区区皇位。
这天下王朝三百年的魔咒,而今天下,除了他,又有谁来一试?
蒙元旧事就在眼前,若不扫除积弊,锐意改革,难道又开一次倒车?
西方文艺复兴已近尾声,这三千年华夏之文明,又岂能不进反退?
几十亿年的资源,只够文明一次发展的机会。
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,从无回旋的余地。
一如这天下耕地,一旦停歇二十年,就会被地质运动,消抹一空。
从人类学会刀耕火种的那一天起,除了继续前进,就再也没有了回头路。
他天命降世,穿越而来,大明朝这舵,除了他,又有谁人能掌?
大厦将倾就在眼前,能开辟前路,应天承运者,舍他其谁!?
只可惜,世上没有人能懂他。
心腹者张宏、蒋克谦,视他如狡人;同道者高拱、张居正,视他为敌手。
朱翊钧,果真是,孤家寡人。
“什么?陈名言把人送来乾清宫了!?”
朱翊钧愕然道。
陈名言也是陈太后的兄长,与陈善言在家中分别排行老四、老三,都是锦衣卫千户。
当初有太监出首,状告冯保戕害孟冲,而后人到了朱希孝手里。
他本着试探陈太后的心思,将人恰好给到了陈太后兄长,陈善言的手里。
结果,方才蒋克谦跑来说,是陈名言把那太监带来了乾清宫。
这两兄弟,闹什么呢?
这下反而让朱翊钧摸不着头脑了。
蒋克谦躬身答道:“据说,陈名言与陈善言在镇抚司对峙了一会,似乎起了争执。”
“而后陈名言又去陈洪的居所,呵斥了一番,接着便径直将那太监带来了乾清宫。”
朱翊钧皱起眉头:“两兄弟争执了什么?”
蒋克谦回忆了一下:“当时左右无人,同僚们都不曾听清楚。”
“只隐约听到几句,陈名言说,他们父亲区区一个监生出身,得了职的七品官,而今封爵,享尽皇恩,应当把君父放在心里。”
“又告诫说,不要跟陈洪这些人搅和太深之类的。”
他绘声绘色学了两句。
朱翊钧面色古怪,这种场面话,真会在吵架时说?
他开口问道:“他人呢?”
蒋克谦一五一十道:“将人交到张宏手里,人就走了。”
“走之前说,天家家奴,哪有锦衣卫插手的份,一切只听圣心决裁。”
这一来,更让朱翊钧拿不准是什么路数了。
这行为,看起来倒像是陈洪自作主张,惹得两兄弟起了分歧。
不过……那不更应该去请示陈太后吗?为何还争执起来了?
蒋克谦小心道:“陛下,送来的人怎么处理?”
朱翊钧还在想事,随意摆摆手:“让张宏交给我母后吧,就说我的意思是,打发去给我皇考守陵。”
斗争已经进入到了下一个阶段,这人已经不重要了。
只是没试探到陈太后的态度,有些可惜。
蒋克谦缓缓退了下去。
不多时,朱希孝急匆匆从外间走了进来。
刚一到面前,就迫不及待要开口。
朱翊钧抬手,止住了朱希孝的话头,让自己静静思考片刻。
朱希孝无奈,只得静静候着。
过了半晌,才听到皇帝的声音:“朱卿,行色慌张,是出了什么事?”
朱希孝终于得了说话的机会,连忙开口道:“陛下,方才傍晚时分,冯保偷偷出宫了!”
朱翊钧没什么表示,只点了点头,示意他继续说。
朱希孝接着道:“冯保亲自去了吕调阳家,还有两名太监,出城纵马往天寿山方向去了!”
天寿山?
朱翊钧立刻反应过来,这是去叫张居正了。
他自言自语道:“看来被高拱逼急了啊!”
这动作,肯定不是无的放矢,多半察觉到高拱有所谋划了。
若真是如此,能吓成这样,看来高拱动作不小啊。
说罢,他抬头看向朱希孝。
开口问道:“元辅半点痕迹都没显露吗?”
高拱今日的平静模样,明眼人都会怀疑,到底是心灰意冷,还是留有后手。
更何况在朱翊钧先知先觉。
这位元辅,历史上都没有乖乖致仕,如今在他的助攻之下,拿下了冯保的东厂,怎么也不可能比历史上败得更快了。
所以,高拱到底在谋划什么?
朱希孝当即下拜:“臣无能。”
“元辅下朝后,便闭门在家,除了葛守礼上门之外,半点动作也无。”
“无论是门生韩楫、还是姻亲曹金,都被拒之门外。”
朱翊钧指节敲击着桌案,陷入了沉思。
此前曹大埜弹劾高拱,虽然高拱按例上疏乞罢免,但却在廷议上公然串联,九卿、六科、御史全数上奏请留高拱。
声势之大,使得内外惊惧。
如今虽然有杨博、吕调阳与他唱对台。
但他可不是真的没有还手之力。
吏部、刑部尚书、户部尚书、大理寺卿、六科、大半个都察院,都是他的人。
若是像上次一般,全数上奏请留高拱,无论是他,还是两宫,都得慎之又慎。
可如今竟然将这些门生故旧,拒之门外?
朱翊钧让朱希孝多盯着点,本是有这个心理准备。
但高拱如今半点串联的迹象都没有,反而更让人毛骨悚然。
朱翊钧面色凝重,他有预感,高拱致仕的奏疏,不会一帆风顺地批红。
他朝朱希孝吩咐道:“朱卿,李进掌控东厂的事,你帮把手。”
东厂的属官有掌刑千户、理刑百户,都是由锦衣卫千户、百户来担任,称贴刑官。
这一类中坚要是配合空降的主官,能让主官的掌权,快上数倍不止。
局势复杂,他必须要尽快掌握内廷了!
……
六月十六。
朱翊钧端坐在了御案之后,廷臣们也陆陆续续入列。
似乎一切如常。
但很快就有人发现了违和之处。
班列之首的位置,竟然空着——高拱辍朝了!
处于风口浪尖的高拱,竟然没有如大家所期盼的那样,利用内阁首辅的身份,在廷议上搅动风雨。
反而是人都不出现。
一时间,众人都交头接耳,议论纷纷。
不乏有人猜测高拱是否当真等着致仕了。
吕调阳与王国光面面相觑。
刘自强跟韩楫更是面上惶急,不时朝葛守礼投去询问的目光。
今日张四维也来了,他凑到杨博身边,小声说了两句,二人都是惊疑不定的表情。
过了片刻,张四维才一脸若有所思地出声道:“元辅说,他要去处置别的事,吏部今日由我来议事。”
高拱是吏部尚书,他撂挑子让张四维这个侍郎来,合情合理。
只是……杨博昨天才反水弹劾了高拱,这得多大心才让张四维替吏部来廷议!
别说他人,就连张四维自己都弄不明白。
工部尚书朱衡没有参与这些是是非非,只是关切道:“廷议廷议,今日一个内阁辅臣都没有,还怎么拟票?”
他急着议定黄河夏汛,只盼这些人闹归闹,别耽误正事。
随着张四维一同来的吏科给事中雒(luo)遵也得了嘱咐,闻言回道:“元辅说,诸位同僚一应事,只要议出个结果,他自会拟票。”
这是连掐着拟票权,捏合群臣的时机也不在乎了。
让人更加百思不得其解。
这时,御阶上方,突然传来一道声音:“雒卿,元辅是有何要事,竟比廷议更重要?”
朱翊钧不相信高拱是等着致仕。
那么他在做什么,就更值得在意了。
皇帝突兀发问,百官心思各异,却都默契地没拦着。
不仅是皇帝,这也是廷臣们的疑问,纷纷等着雒遵的回答。
面对皇帝发问,雒遵恭谨答话:“陛下,臣亦不知。”
听了这话,众臣神情各异。
朱翊钧对张鲸使了个眼色,示意他去传话,让蒋克谦撒出人手,探听一番。
一旁的冯保更是干脆,唤来太监耳语两句,显然也是关心高拱做什么去了。
“诸位,时候差不多了,先议事吧。”
葛守礼突然出声,将众人注意力唤了过去。
工部尚书朱衡焦急黄河之事,也附和道:“不错,还是先议事吧。”
众人从善如流,各自站回班列。
路过葛守礼时,不由多看了两眼。
冯保一时拿不准高拱的路数,却也不能什么都不做——李太后还等着高拱致仕的奏疏呢!
他抢先一步,向通政使韩楫问道:“韩通政,元辅致仕的奏疏送上来了么?可别又弄丢了。”
这种不涉及各部司配合的政事,只是单纯致仕的奏疏,自然是不用廷议的。
所以都是直接交到通政司,或者越过通政司直接交给司礼监,再呈达天听。
韩楫有所准备,很是自然答道:“元辅的奏疏已经送到通政司了,待到分挑归档后,便会送进宫。”
送进宫的奏疏都是要誊抄备案的,以便各部司查询,这是正当理由。
但冯保却等不及:“已经在通政司了?咱家这就遣人去取!”
也不等韩楫回话,便支使太监去通政司去奏疏。
他要立刻送进宫,走完批红的流程!
高拱这厮,必须尽快致仕!
那太监刚要往外走,葛守礼突然叫住了他:“稍待。”
众人都朝他看了去。
葛守礼从袖中拿出一封奏疏:“冯大珰,元辅让我代呈一封奏疏,不如,等廷议过后,一并送进宫吧。”
旁人脸上多是若有所思的神色,但冯保却立马联想到了什么。
他不着痕迹给葛守礼的说辞挡了回去:“咱家还不缺这点人手。”
那小太监得了暗示,立马直奔通政司。
冯保这边说罢,又朝吕调阳使了个眼色。
吕调阳接过话茬:“葛都御史,这奏疏,是议论什么事的?”
他对奏疏内容心知肚明,但有些话,是说给别人听的。
可惜,葛守礼自然懒得搭理他。
葛守礼面无表情道:“我只是代呈,不曾看过。”
“既然是廷议,总归是要给诸位过目的,吕尚书莫急。”
说着,他便要将奏疏递给身侧百官。
“慢着!”
冯保突然出声制止,葛守礼的动作也是一滞。
待到百官都向自己看来,冯保才说道:“元辅这封奏疏,咱家事先可不知道。”
廷议是有议程的,否则各部司怎么知道自己该遣谁来廷议?
眼下突然插进来一事,就是说,这奏疏,是在议程之外,不合规矩。
葛守礼针锋相对:“这是内阁的奏疏。”
言外之意,就是内阁的奏疏,自己上奏自己拟票,只是廷议走个过场,是临时插进来的,并无不妥。
冯保点点头:“这话是没错,不过……”
“咱家事先不知道,自然也无法事先说与陛下知道。”
“陛下既然来听政,岂能一无所知?”
文华殿内突然一静。
就连朱翊钧都忍不住抬头看了一眼冯保。
什么叫你不知道,所以没跟我说?
说得好像其他事你提前跟我说过一样。
不过,冯保这话,是想拉自己进场吧?
这封奏疏到底说了什么,让冯保这般忌惮,既然不惜让自己出面来顶?
他又怎么笃定,自己一定会跟他站在一边?
吕调阳也突然附和道:“正是如此,葛都御史理当将奏疏先呈与陛下阅览。”
百官目光在葛守礼与御阶之上来回逡巡。
都是人精,也意识到事情不简单。
如今高拱深陷风议,却一反往日常态。
不仅没有串联九卿言官,上奏挽留,甚至昨日无论是门生,还是故旧的拜访,统统拒之门外。
这位唯一进了高拱家门的都御史,又突然要代呈什么奏疏。
这就罢了,那位司礼监掌印似乎知道什么,非要让皇帝介入。
百官恨不得从这几人脸上看出花来。
葛守礼还未表态。
冯保便急切地推搡身旁的太监:“去!拿上来!”
朱翊钧也意识到了什么,身子前倾,想透过屏风看个真切。
葛守礼一言不发,让太监从他手里拿过了奏疏。
小太监手里捏着奏疏,埋着头不敢多看一眼。
当这差的,都明白如今局势凶险,若是看了不该看的东西,说不得就丢了性命。
冯保急不可耐地从小太监手中夺过奏疏。
他当然不能随便翻看奏疏的内容,但只是晃眼一瞥,《新政所急五事疏》几个字映入眼帘。
冯保深吸一口气,按捺住跃跃欲出的心脏。
高拱,真的堂而皇之地呈上了这封奏疏!
冯保虽然不知道高拱的依仗是什么。
但是……这封奏疏,必须扼杀在这廷议之上。
他要将这封奏疏按回去!
冯保自然没有资格拦下这封奏疏,不过……他看向身侧,坐在御案后沉思的皇帝。
但凡皇帝看一眼奏疏,就不需要他多说一句话!
除非,皇帝蠢到看不懂什么叫“诏令必须经由内阁同意才能出紫禁城。”
冯保恭恭敬敬将高拱的奏疏呈给皇帝:“陛下,这是元辅的奏疏。”
皇帝伸出手,接了过去。
外间的朝臣眼神交错,神色莫名。
各自无论出于什么考虑,都默契地没有出声,静静看着这一幕发生。
时间缓缓过去,只剩下皇帝翻动纸页的声音。
良久。
御阶上的屏风缓缓撤开。
这已经是第二次了,百官也多少习惯了些。
再加上高拱不在,也没人出声将皇帝挡回去。
冯保也静静地看着,眼下为了按死高拱,也只有皇帝能出面了。
朱翊钧眼前视野一宽。
他合上奏疏,面无表情,朝葛守礼问道:“葛卿,这奏疏你看过吗?”
此时的面无表情,只说明他已经没心思再表情管理了。
葛守礼默然片刻,躬身答道:“陛下,臣只是代呈,不敢僭越。”
朱翊钧点了点头。
温声道:“大伴,给葛卿看看吧。”
冯保低眉顺眼,很是配合地接过了奏疏,走下御阶。
将奏疏递给葛守礼。
此时再蠢的人,都能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。
已经有人开始四下张望,考虑要不要突发恶疾了。
葛守礼沉默了片刻,还是接过了冯保手上的奏疏。
他就这样静静地翻看起来。
末了:“陛下,臣看完了。”
朱翊钧点了点头:“大伴,给诸卿都看看。”
……
奏疏在诸位大臣手中一位位传过。
都御史、六部尚书、大理寺卿、通政司、侍郎、佥都御史、祭酒、给事中……
一位位看过去,文华殿越发的安静。
不时能听到有人喘着粗气的声音。
一滴滴汗液,沾湿了内裳。
某位年纪稍大的祭酒,忍不住双腿打颤。
终于,有人受不了压力。
御史唐炼突然噗通一声,跪倒在地,嚎啕喊道:“陛下,那高拱丧心病狂!跟臣等绝无关系!”
<br>
十一月三日。
由于一路的拜访、讲学,李贽耽搁了不少时间,好歹是在吏部规定的最后期限内抵达了京城。
作别了执意要送他的学子——沿途上讲学的收获之一。
李贽独自拉着驴车走向了城门。
京城九门税不收人头税,却还是收商税的。
李贽拉着学子送的驴车进城,车上一堆土特产,城门处几门差役执意要盘查。
可惜差役碰到了硬茬,李贽引经据典驳退了盘查的要求,曰:孝宗初,御史陈瑶言,崇文门监税官以掊克为能,非国体。乃命客货外,车辆毋得搜阻。
反正就是孝宗年间,就有诏令,除了检查客货外,不得随意搜查阻拦车辆。
城门的税官本想物理反驳,但在搜出他赴任国子监的文书后,还是被李贽的道理说服了,总算通情达理地没检查驴车,给他放进了京城。
李贽昂首挺胸进了城门。
随后在看到京城屋舍价格又涨了些许后,变得垂头丧气。
这就是他为何磨蹭这么久才来京城的缘故。
京城居,大不易。
李贽是真不想来京城,甚至说,他从来都对做官没什么兴趣。
他已经不记得,他是怎么被一步步逼到如今这个情境的。
八岁时,他心中就燃起了熊熊烈火,言称自己倔强难化,不信学,不信道,不信仙、释,故见道人则恶,见僧则恶,见道学先生则尤恶。
十二岁时,意气更甚,一篇《老农老圃论》,挖苦孔子。
十四岁时,读《尚书》,直言朱熹的批注臭不可闻。
他曾以为,自己是天命不凡的人物,是历史的主角,日后著书立说,早晚将这些所谓的圣人甩在身后。
后来,他发现自己错了。
不是错在他不如这些圣人,而是错在,这些所谓的圣人,有太多门徒了。
多到整个天下,都是这些圣人的条条框框,让他举步维艰。
所谓孔子一狗犬吠,百狗从焉,并不是他看不起孔子——已经逝去的道德人物,他也无心贬损。
他看不起的不是孔子,而是孔丘身后这群野狗!
十五岁时,为了童试,他昧心品悟起了所谓的儒学经典,四书五经。
十七岁时,父亲逼迫乡试,让他捡起了此前看不起的理学经典,朱子《传》注。
二十一岁时,李贽眼睁睁看着,因为自家窘迫,娶进来的新娘黄氏,不得不帮人做针线活,吃粗粮野菜。
年仅十五岁的妻,勤劳贤淑,作为长嫂更是“待娌姒如同胞,抚诸从若己出”,他又怎么能忍心要求其,与自己一同安贫乐道?
终于,李贽在做官之事上,他妥协了。
向父亲妥协,向妻儿妥协,也向条条框框妥协。
好在,他天赋还算不错,二十六岁考取举人,三十岁外出为官。
奈何,李贽做梦也没想到,所谓的当官来钱快,是哪种方式。
同流合污?还是出淤泥而不染?
年轻气盛的李贽,选择了道德操守。
遗憾的是,大明朝的俸禄,给他结结实实上了一课。
他历任河南辉县教谕、南京国子监博士、北京国子监博士,过得可谓穷困潦倒,终于,在他三十八岁时,他的妻女,生生饿死在了辉县……
李贽一路上神色复杂地看着京城的一砖一瓦。
妻子死后,他回了京城礼部任官,却因跟上司有矛盾,主动上奏“厌京师浮繁,乞就留都”。
彼时,他曾暗中发誓,决然不会回到这个是非之地。
至于为什么又被召了回来……因为皇帝允诺,可以“不被人管,俸禄翻倍,安心治学”。
他抱着想信,又不全信的纠结心态,李贽未带家眷,独自赶回了京城。
京城还是他记忆中一般,车水马龙,摩肩接踵。
李贽有些不适应地靠路边走着,省得遇到什么不必要的麻烦。
恰好看到家面摊,简单的四张桌子,摆在路边,竖起一块牌子,上面写着“面“,煤灶煮着面汤,咕噜咕噜冒着热气,勾动了李贽的馋虫。
他想了想,走上近前,将驴车拴在树上,一边喊到:“店家,给我来二两面!”
李贽今日还未就食,早就饿得前胸贴后背,正好也歇歇脚。
不多时,店家就端了碗面上来。
“客官您慢用。”店家说着,放下面碗。
店家正要转身干别的活,李贽突然脸色一沉,一把拽住了他。
“你等会!”李贽拿起筷子,挑起碗中的面,“你这哪有二两!”
那店家被吓了一跳,连忙安抚他。
放低声音告饶道:“这位爷,咱们小本生意,哪里会短你的称,况且差爷们隔三差五来查,给我胆子我也不敢啊。”
李贽穷苦惯了,是个较真的人。
店家口中的“差爷查称”他知道,在京兵马指挥领市司,每三日一校勘街市度量权衡,稽牙侩物价。
但他同样也知道,这些店家,只要缴足了份额,就能让差役们眯一只眼睁一只眼。
李贽不管这些借口,只揪着不放道:“我就问你这面,有没有二两!”
店家连连告饶,却见眼前这人无动于衷,终于松口道:“客官,这样,我给您补个炊饼。”
李贽这才缓和了神色,放开了店家:“炊饼只能算短称赔的!这碗面,我还是得少你一文!”
店家苦笑,拱了拱手转身取饼去了。
李贽这才施施然坐下,大口吃起面来。
眼睛不时看向店家,防着他往饼里吐口水,耳中听着别的食客谈天论地。
“……有这般才智不去考科举,怎么窝在小报写小说?”
“你懂个屁,你看这设定,什么弼马温,不就是御马监吗?还有这些官场黑话,依我看,多半是哪个官场退下来的老手。”
“胡扯!有明证吗,就在这里瞎咧咧!?”
李贽看着两人脑袋挤在一块看新报,突然想起自己落下两期西游记没看了。
恰好店家上前送炊饼,李贽朝店家努努嘴:“店家,这两期的新报有吗?”
店家想婉拒,又怕这厮找麻烦,思前想去,还是转身拿了两份新报来。
交到面前这客人手中的时候,还不忘嘱咐一句:“小心别弄坏了。”
李贽摆了摆手,将报纸拿在了手中。
本是打算先看小说,就着面条大快朵颐。
结果一眼扫过,就被大版大字吸引了目光。
李贽皱眉喃喃自语:“从善恶论……学习……的态度与方法?什么鬼名字!”
本着批判的态度,李贽放下西游记,先看起来这篇显得有些残障的东西。
看到开头……哦,原来是皇帝啊,他这才想起此之前,皇帝索要先天之人的事。
也难怪,十岁少年,正是对善恶疑惑的时候,李贽对这个年纪的思辨水准,放宽了容忍度。
况且用先天之人作为明证,无论如何,思路还是有些新奇。
且让他看看有了什么结论?
当当他看到皇帝妄下论断的时候,又摇了摇头。
区区一人,怎么能下定论呢?
正要腹诽一番,看到结尾一句,又挑了挑眉。
这小皇帝,似乎潜质还不错。
李贽没有第一时间去看小说,反而又看向了下一期新报。
毕竟此前从未有报纸,刊载皇帝的经学讨论,任谁都会好奇,想看看后续。
但,下一期更让李贽出乎意料。
乃是说,皇帝在上月二十九日,宣布成立一座新学府,特为求明证之用。
三十日,皇帝下诏,求问“如何求得明证,如何确认明证真伪”,言之有物者,可于新学府挂职,赐吏身,领月俸十两。
百姓、监生闻讯,争相议论。
十一月二日,也就是昨日,游商程大位揭榜,面刺皇帝善恶论明证之疏漏。
曰,善恶之论,区区一例不足以定证,或有十例、百例,尽皆如此,才可称之为明证。
同时,其人既然至今混沌,岂能只让内臣导于善?
亦应再一人导于恶,二者相比,才可证明。
皇帝听闻,主动召见了程大位,当面承认了自己的不足,称赞道“这才是朕想要的解惑啊”。
上下详谈甚欢,而后一同定制,暂定善恶论研究方法为“试验法”。
又以程大位之言,试验法所得,必然应有可以重复实现的特征,否则不可称之为明证。
再有,试验法当有对比,一正一反,宛如一阴一阳,否则只可称之为片面明证,不取也。
并赐程大位新学府客座教谕身份,领月俸十两,不必坐班。
李贽看完后,对这部分讨论尽数略过,眼睛死死盯着“挂职”、“月俸十两”上。
他招来店家,问道:“店家,这新学府建在哪儿?”
自己得去瞅瞅,有官身能不能兼任。
……
与此同时,乾清宫。
皇帝陛下今日睡了个懒觉,天亮透了才起床。
今日先帝原配太后,移入先帝陵寝,与先帝合葬。
祭祀大事,合当辍学一日。
而后朱翊钧便吩咐了驸马都尉许从诚代皇帝祭祀,自己躲了个懒。
政事交由内阁,两淮的事托付给了海瑞,朱翊钧总算是没什么急着办的事了。
接下来插手京营,倒是可以徐徐图之,他记忆中,顾寰应该死得挺晚。
朱翊钧伸了个懒腰,唤来宫人替他更衣。
思考着是稍后是去校场,还是去工部问问朱衡大船的事。
恰在这时,张宏神色有些紧张了进了殿。
甚至主动接过了更衣的活计,自作主张驱退了宫人。
不等朱翊钧发问,他就小声道:“爷,昨夜慈庆宫着火了。”
朱翊钧猛然醒过神:“母后伤着没?”
他第一反应就是问起陈太后的安危。
这时候要是烧死个太后,影响就太恶劣了。
张宏连忙道:“火势当场就控制住了,只伤着人几名太监宫女,太后相安无事。”
“之后太后命奴婢将慈庆宫的人都扣住,亲自逐一盘问。”
“奴婢本想遣人到乾清宫给陛下禀报,但太后又疑心奴婢要送人离开,给奴婢也按住了。”
张宏三言两语就说清了原由,还特意点明了为何没有第一时间来禀报。
那种情况,他要是执意让人离开,只怕会让陈太后疑心皇帝。
朱翊钧松了口气,陈太后没事就行。
他展开双臂,让张宏替自己穿戴,神情严肃问道:“火势正常吗?”
若是什么打翻烛火也就罢了,就是怕,有人作死。
张宏迟疑了片刻,斟酌道:“火起得有些快,但也不是太明显。”
朱翊钧面色阴沉,没有开口说话。
若是人为,能是谁做的?南直隶乡党?两淮的爪牙?还是晋党?排斥新法之辈?
又是什么目的?是示威?还是离间?或者是想给他叩屎盆子?
朱翊钧等穿戴好,才沉声开口道:“走,去慈庆宫。”
说罢,甩了甩宽袖,大步流星往外走,无意中流露出心中的急切。
张宏连忙跟上。
一路无言,一行人很快赶到了慈庆宫。
朱翊钧站在慈庆宫外,就感受到一股烧焦味,扑面而来。
他一边放缓脚步,一边问道:“母后在寝宫吗?”
张宏忙道:“太后在暖阁。”
刚起了火,不敢在寝宫待着也正常,朱翊钧点了点头,迈步进了慈庆宫,直奔暖阁。
刚一进暖阁,就看到陈太后坐在椅子上,用手撑着脸颊,歪头休憩。
听到有人进来,突然坐直身子,睁开了眼睛。
见到是皇帝进来,这才稍微放松下来。
“孩儿给母后请安。”朱翊钧行了一礼。
陈太后揉了揉眉心:“暂时躬安,往后就不一定了。”
朱翊钧听出了这位母后口中的怨念。
忙起身走近,给陈太后揉揉太阳穴,口中说着:“母后审出来什么了吗?”
陈太后无奈道:“不慎打翻烛火。”
朱翊钧追问:“果真?”
陈太后叹息不语。
朱翊钧默然。
这就是没审出来的意思了,但又不能对外说有人故意纵火,但不知道是谁。
影响天家颜面倒是其次,重要的是,容易引得内外相疑。
朱翊钧小心道:“母后有头绪么?”
陈太后奇怪地看了他一眼,开口道:“这话我问陛下才对,陛下近来是不是又在惹是生非?”
宫廷失火其实是一件很常见的事,往往也有迹可循。
陈太后的记忆中,先帝支持开海的那两年,宫里常有失火的事。
如今被皇帝隔绝了内外,她也不知道外朝是不是有什么大事,但……从前次高拱离京,内阁非要见她一面来看,外朝对母子二人的关系,恐怕是没往好的方向猜,若是她昨夜被烧死在宫里,皇帝必然也得吃上好一个麻烦。
所以,与其说是冲着她来的,不如说是皇帝惹的麻烦。
恰在此时,李进从暖阁外走了进来:“陛下,太后娘娘,外朝众臣听闻慈庆宫失火,特遣人来慰。”
朱翊钧目光一闪,啧了一声:“好快的消息!”
他停下了揉按的手,朝陈太后开口道:“母后,让孩儿处理罢。”
景运门外,校场。
午后本就是学习御射的时候,只不过今日将海瑞一并带了过来。
大片空地上,京卫武学的子弟们,正卖力地表演着,以期能像之前的几名幸运儿一样,入了圣上法眼,一步登天。
马术、打拳、拉满大弓,形形色色的自我表现,不一而足。
见皇帝来了,这些子弟们纷纷行礼。
朱翊钧面色和蔼地让他们继续,自己则跟海瑞在景云门前站立着。
他唤过一名太监到近前,吩咐道:“去,把人叫过来。”
趁着太监去叫人的空档,朱翊钧跟海瑞解释道:“此前我皇考每每思及徐阶之事,便悔不自已。”
“而后更是一再教导朕,但有类似的事,要引以为戒。”
“卿此次去两淮厘税,必然比前些年徐阶归田之事,更为激烈。”
说到此处,海瑞立刻就明白皇帝要做什么了。
他看了一眼校场,有些迟疑:“陛下爱护微臣,臣铭感五内。不过……会不会有些过了?”
皇帝单独为他组了个三法司。
又划下道来,接过了最难啃的勋贵皇亲,以及四品及以上大员。
还生怕他过刚易折,敦敦嘱咐他不必竟全功,有个四成功果,便是天大的功劳。
已经做到这个地步了,竟然还要给他海瑞配亲卫!?
君父君父,天地良心,海瑞第一次感受到父爱!
朱翊钧却浑然不觉地摇了摇头:“朕虽未亲自去过地方,却也明白什么叫‘民变’,什么叫‘啸聚’。”
“海卿,事情一次没办成,还能有二有三。”
“若是卿折在了两淮,朕可就要痛彻心扉了。”
海瑞默然。
思绪却是已经飘远——这一次,他当真没有退却的余地了。
皇帝说第一没办成,还能再二再三,但海瑞扪心自问,他自己能接受吗?
他看着这位少帝,心中尽是感慨,无以为报啊。
什么两淮大人物,什么南直隶高官,什么皇亲国戚。
他海瑞,如今是领了取经任务,此去西行路上,他决心神挡杀神,佛挡杀佛!
二人静立当场,各有思绪。
不多时,太监便领来了数人,纷纷跪地行礼。
海瑞一看几人跪地行礼,立马知道要么是勋贵,要么是武将——文臣不会这般大庭广众动不动就跪拜。
他不着痕迹开始打量眼前几人,暗自猜测几人身份。
好在朱翊钧没有卖关子,他让几人免礼后,开始与海瑞分别介绍。
“这是京营总督顾寰的副将,焦泽。”朱翊钧指着一人。
勋贵武臣没这多瞎讲究,没必要介绍表字,甚至都不一定有。
海瑞看着面前这位虎背熊腰的壮汉,心中忍不住暗赞一声。
“下月,焦泽将调任漕运副总兵,领一营八百精兵,随海卿到两淮赴任。”
这八百人,是顾寰出亲兵,加上抽调京营好手组成的。
虽然只操练了一月余,但基本的样子总算是出来了。
当然,重点是,他四处打秋风,好坏是给这八百人的欠饷银补齐了,还额外发了二两赏银。
据顾承光说,从来没见过兵士操练这般卖力。
等焦泽再度行礼后,朱翊钧又指着另一人,与海瑞介绍道:“这是锦衣卫指挥佥事,顾承光。”
海瑞再度颔首,心下满意。
这位膀大腰圆的锦衣卫,也是一眼能看出,经历过杀场的。
“顾指挥佥事,带二百锦衣卫,作为海卿巡抚两淮的亲卫。”
锦衣卫和丘八不一样。
很多丘八不能做的事,锦衣卫是没什么顾忌的。
顾承光向海瑞见礼。
“这是京卫武学今年魁首,特赐金吾卫,骆思恭,这是平江伯世子,陈胤兆。”
朱翊钧又指着二人,向海瑞分说道。
海瑞略过了前者,看了一眼后者。
笑道:“这位世子,臣前几日刚刚见过。”
朱翊钧一怔。
旋即反应过来,当初他承诺李伟海运,那位国丈李伟便寻上了姻亲平江伯,说要一起做这生意。
而后便各自遣人去港口考察,收购破落的海商商会等等。
恐怕,二人是回京时偶遇。
他摆了摆手略过此事,解释道:“骆思恭武艺不凡,正好护海卿周全。”
又看向骆思恭:“务必要寸步不离。”
骆思恭年不过十七,但能从京卫武学脱颖而出,除了武艺外,智慧也不差。
他行礼道:“臣遵旨!”
朱翊钧又道:“漕运总兵保定侯梁继璠,被弹劾闲住,如今的漕运总兵乃是平江伯,陈王谟。”
梁继璠被劾,是他指使人干的。
没办法,这位保定候,是陈太后家的姻亲,如今要做事,自然要提防一手,换个靠得住的。
海瑞一点就通。
他方才还纳闷,怎么给他指派个细胳膊细腿的世子做亲卫。
感情是用来拿捏这位平江伯的。
作为亲卫,自然要寸步不离,一旦有人图谋不轨,亲卫首当其冲,这位平江伯必然不可能坐视。
海瑞再次惊叹。
这位少帝几乎将有可能出问题的地方,全都照顾到了。
一通调派下来。
光是能亲掌的兵卫,就有一千人。
又借着世子,拿捏了一个漕运总兵,勋贵世伯。
这位平江伯曾出镇两广,躬擐甲胄,而后贼张琏反,也是陈王谟亲自上阵,擒斩三万余,才得以平息。
这类上过沙场的武勋,多少都有些亲兵,哪怕不能全然掌握漕兵,也不差基本盘。
此外圣上还暗示他,那位总督王宗沐,也会全力支持此事——若是搪塞不服,便去找定安伯弹压。
这阵仗,知道的,明白是去查处贪腐,不知道的,还以为是有什么战事。
朱翊钧将几人一一介绍完,又嘱咐了一番,要听从海卿之令,不得骄纵跋扈云云。
才让人退下。
海瑞突然想起什么,好奇道:“陛下这般安排,内阁知晓吗?”
以他的理解。
锦衣卫的事好安排。
但其余应该都不好办才对。
焦泽本是京营副将,如今转漕运总兵,必然要过兵部那一关。
南直隶刑部侍郎王锡爵配合他,看似简单,也必然需要北直隶刑部同意放权。
更别说,陈栋,堂堂大理寺少卿,四品大员,与自己同级,却派去随行两淮,多少有些不合常例。
他是真不知皇帝怎么说服的内阁与六部。
朱翊钧突然转过头,看向海瑞。
神色复杂,带着心疼,又有些自豪道:“海卿,你以为朕内帑那一百万两白银,是白给内阁六部凑的吗?”
六部的事,反倒让内帑出了一百万,不吐点肉出来怎么行?
这钱自然不止是花在这里,但趁机达成以上这些政治共识,再正常不过。
海瑞只思考了一瞬,立马反应过来。
朱翊钧抓住他的手:“值不值得,就看海卿了。”
海瑞无语凝噎,只得再度保证。
君臣二人又谈论了些细节,随后又拉了拉家常。
快到傍晚,朱翊钧才不舍地目送海瑞出宫。
等到海瑞离开。
朱翊钧才叫过来一名中书舍人,吩咐道:“替朕拟旨,给海瑞母亲,加诰命,具体下内阁议论。”
中枢舍人应声而去。
朱翊钧又唤来张宏:“去,赐海瑞例银二十两,再为海瑞选名好生养的侍妾送去。”
“若是海瑞与海母推脱,就说……父母赐,不可辞,切莫辜负皇恩。”
这种纯粹的好人却孤零无后,总归听起来有些凄凉。
他也就随手为之了,至于行不行,只能看造化。
张宏领命而去。
随后又朝李进问道:“给张鲸挑的人如何了?”
李进忙答道:“圣上,已经交到张鲸手上了,都是御马监的精锐。”
朱翊钧点点头:“把他叫过来。”
李进正要应声而去
朱翊钧又叫住了他:“算了,事情太多了,你替朕带话给他。”
李进躬身静候圣帝德音。
朱翊钧沉吟片刻,缓缓开口道:“南京守备是张宏以前的职司,朕知道他们在里面有些根底。”
“这次张鲸去任南京守备,不用做什么,给朕弹压住一应蠢动,无诏片甲不得出营。”
“若是带着御马监的精锐去上任,都办不好这点小事,那就干脆在南直隶自刎,别回来丢人了。”
朱翊钧摆了摆手,示意自己说完了,让李进去传话。
他既然已经给海瑞派了精兵,就不怕单纯的民乱。
反而是内外勾结,鼓噪官兵闹事这一环,不得不防。
所谓南京守备,便是掌节制南京诸卫所,一般由勋贵与宦官同时担任。
张鲸是个狠人,历史上既然能扳倒冯保上位,手腕必然不差,让他去南直隶,就是为了弹压南京诸卫所,防止有变。
防微杜渐,这已经是他能做的极致了,只盼这次海瑞不要让他失望。
李进悄然退了下去。
待所有事吩咐完,朱翊钧有些疲惫地揉了揉眉心。
他独自留在校场,又回忆了一番应对,想想还有没有什么疏漏。
确认无误后,才长出了一口气。
最近这些时日,耗费心神的事情太多了。
可惜,还不到能歇息的时候。
想着,便让人伺候穿上木甲,开始练习拳法来。
……
用完晚膳后。
朱翊钧才有暇翻开《论语》跟《礼记》,学习起来。
本是疲惫不已。
但一想到明日经筵,朱翊钧只能强打精神,先把功课做完。
他就这样静静阅览起来。
时而沉思。
时而对提笔对某些地方做个圈注。
约莫过了大半个时辰,才缓缓合上书页。
而后实在有些倦怠,干脆闭上眼睛小憩一会。
迷迷糊糊歇好一会,才伸了个懒腰,坐起来继续用功。
他回了回神,铺开纸张提起笔,斟酌了一下,缓缓写道:“经筵官时行,谓朕曰,人之初,性本善;经筵官四维,谓朕曰,人之初,性本恶。朕茫茫然不知所从。”
“经筵后,朕遍阅典籍,纵览群书,始知有孟子性善论,荀子性恶论,告子无善无恶论。皆诸子亚圣之言,朕愈惑惑然不知所向。”
“幸有朝鲜国为君父分忧,进献先天之人。”
“朕命内廷窥伺月余,记载所行所为,终有定论。”
“其人遇恶不烦,见善不喜,从心所欲,行为无限,心无规矩。”
“及至宦臣教授礼仪,司业传道人伦,其人宛如天地清浊渐分,渐有良心善举,感恩之情。”
“乃得,人性之始,无有善恶,后天所见所遇以决之。”
“遂从告子之论——‘性,犹湍水也,决诸东方则东流,决诸西方则西流’。”
“亦有心得,谓之曰:论之争端,非明证无以服人。”
他一气呵成将明日经筵的作业写罢,满意地吹了一口气。
他静静等着墨迹干涸,向侍立在旁的蒋克谦。
随口问道:“李贽什么时候到京城?”
蒋克谦面无表情,一板一眼道:“圣上,李贽一路上四处寻人探讨学问,给各地学院传道解惑,比预计慢上不少,估摸还有两三日。”
朱翊钧皱眉,这家伙是真不给面子,他都这样催促了,还在路上拖拖拉拉。
转念一想也是,孔子在这家伙眼里是狗叫,那自己这个皇帝估计跟狗屎没什么区别。
他又追问道:“郑王家那位世子呢?”
蒋克谦摇摇头:“锦衣卫遣人跟宗人府一块去的,还是推脱不来。”
朱翊钧叹了口气,还是心怀怨怼啊。
当初郑王上奏谏世宗皇帝,结果被动怒的世宗直接除了王爵,降为庶人,禁锢于凤阳。
虽说先帝施恩,给郑王放了,也复了爵位,但这梁子显然没这么容易放下。
当初郑王被囚禁时,这位郑王世子刚十五岁,言说“痛父非罪见系”,而后筑土室于宫门外,席藁独处,直到郑王被开释。
郑王无罪被囚,那么错在谁不言而喻,所以这位郑王世子一直对皇室心怀怨怼,此后好好地府邸不住,跑去筑土室,就是一种无声抗议。
而郑王本人,历史上更是拒领食禄,老死都穿着布衣,吃淡饭青菜。
这就难怪,为什么朱翊钧当初登基,这一家子一份贺表也没有。
如今他再三相邀,却仍是一再推脱,也在情理之中。
换做其他人,朱翊钧也懒得理会,反正是世宗的罪过,他心里也没负担。
问题在于……这位郑王家的世子,他志在必得。
其人唤作朱载堉,后世号称律圣,乃是鼎鼎有名的音乐家,数学家。
用天纵奇才都不足以描述他,这是一个,可以用横跨81档的特大算盘,进行开平方、开立方计算的划时代人物。
此人历史上证明了匀律音阶的音程,可以取为二的十二次方根,精确到小数点后二十五位!
这就是律学中的,十二平均律。
且不说早了欧洲人数十年这种没用的比较,单是这份数学天赋,朱翊钧就不可能放过他。
数学天赋自有数学天赋对应的嗅觉。
此人从勘定历法,到计算北直隶地理位置与地刺偏角,再到精确计算出回归年的长度和水银的比重,战功赫赫。
朱翊钧都不敢想这种人要是搞音乐之余,替他进行数学研究和推广,该是何等美妙的光景。
可如今心怀怨怼也不是个办法。
朱载堉在历史上主动放弃王爵之位,一心专研乐理,这种思想境界,显然不是寻常手段能打动的。
朱翊钧思忖良久,终于打定了主意。
他又铺开一张纸,提起笔缓缓落下,在抬头处写道:“郑王,厚烷我亲、郑王世子,载堉我亲。”
“我尝闻郑王因言削爵,非罪见系,我皇考虽行拨乱反正之事,却难抚亲亲之伤。”
“此乃我皇祖父之过,我愿受之,遥以歉礼与郑王,万望开解族亲,早日释怀。”
“另,闻载堉我亲颇趣乐理,我之近卫克谦,亦有擅长,近来偶有所得,可使等程音律之位,增至十二位。”
“若得闲暇,可赴京城,尽亲亲之谊,探音律之道。”
“盼复。”
朱翊钧写完后,又拿起一旁的私印,盖了下去。
在落款处,留下了“长惟居士”四字。
做完这些,朱翊钧才唤了声蒋克谦。
一脸笃定道:“蒋卿,朕听闻你在音律上有了新的感悟,对吧?”
蒋克谦一怔。
有些摸不着头脑道:“没有啊。”
他的琴书编撰进度缓慢,也并没有新的进展,不知道圣上这话什么意思。
朱翊钧大手一摆:“朕说你有,你就有。”
他将方才这封信,交给蒋克谦,嘱咐道:“你差人,将这封信送到郑王府上。”
“另外,你再附上你的信,就说……”
他如此这般云云,亲口传授机宜
亲自教授了一番蒋克谦怎么做个谜语人,装作高深莫测。
其中一些数学思想他也记不太清,但他好歹是理工科出身,数分和抽象代数还是能记着些,用来当个谜语人,绰绰有余。
大不了给人骗过来之后再一起研究嘛。
改制明朝的税法,财政,必然要改制户部。
可以说,他现在最缺的人才,就是粗通数学的小吏。
他虽然脑子里有一套数学体系,却模模糊糊已经忘得差不多,若是想本土化,必然还需要这些数学家具体施行下去。
蒋克谦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,准备之后按照皇帝的交代,将这几句话默写上去。
他拿着信,正要退出去。
朱翊钧又叫住了他,把先前写的善恶论作业交给蒋克谦。
吩咐道:“先去一趟通政司,把这个抄录一份送过去,登上下一期的日月早报。”
“老规矩,还是用大白话。”
“经筵上的前因后果也写进去,最后加一句点评,就说……”
说到这里,朱翊钧顿了顿,斟酌半晌才一字一顿说道:“凡宣称之争,以证明为先。”
烈日当空。
张守约手捧着一道奏疏,一脸正气地跪在午门外。
不远处,两名太监撑着伞,为座椅上的冯保摇扇。
冯保死死盯着张守约:“是谁教你说这些话的。”
莫名的既视感,让他说话平添几分冷硬。
张守约看都不看冯保,冷哼一声:“我是大明朝的御史!尽御史职责,哪像某些竖阉,只能依附他人说话做事。”
这自然不是冯保要的回答。
冯保仿佛耳背一般:“哦,宋之韩啊,也难怪,毕竟是同窗进士。”
又唤来太监吩咐道:“记录在案。”
张守约见冯保这幅做派,气得七窍生烟:“冯保!安敢当面指鹿为马!你要做赵高吗!”
冯保点了点头:“好好好,原来张涍也是一伙的,来,记下来。”
身旁的小太监飞刷刷的记录着。
装模作样一阵,冯保见火候差不多,露出一副惊容,失声道:“什么?都是高拱授意!?”
“你们竟敢结党!?”
他震惊起身,一把拽过干儿子:“快!记下来!我要立刻送去给太后!”
结党啊!
真是天大的事!
我冯保这一身职司,就算再违祖制,那也是主人家的恩赏。
你高拱这些人敢结党,才是犯了天大的忌讳。
别说什么现在朝堂上明里暗里一堆这党那党,让他们跳出来公开承认试试?
有些事,不上称没有四两重,上了称,一千斤都打不住!
结党?哪次朝堂上掀起结党大案不是腥风血雨!
看看眼下的局势吧,一百四十名御史,有二十余人都在弹劾他冯保。
六科给事中四十八人,半数隔三差五轮流来人找内廷的事端。
高拱说冯保是人神共愤,天怒人怨,那在冯保这里,照样可以说是高拱结党,攻讦忠良!
冯保不顾身后张守约的辱骂,拿着方才的记录,就直奔李太后的寝宫。
他与高拱之间的胜负,可以说信心十足。
太监为什么得势?那是身后有人!
历来能扳倒太监的,要么是身后人抛弃了,要么就干脆是针对身后之人的。
想指着挑自个儿小小的错处,扳倒自己?可笑!
若是李太后势单力孤,无人声援,那确实挡不住言官联名上奏,有可能将他弃了。
但是……串联?真以为朝臣都跟他高拱一条心呢!
等高拱惊觉,不是所有朝臣都跟他一个想法的时候,就为时已晚了。
若不是李太后莫名其妙转变了心意,说要为了朝局稳定,非要等着高拱自请致仕,高拱现在就得被罢黜回家了!
也罢,留着也好,反而是个剪除高拱党羽的好时机。
只要相持不下,奸臣,会自己跳出来的。
御史、给事中,都是马前卒罢了,他倒要看看六部九卿这些高官里还有谁。
等到都跳出来,再与张居正联手,一网打尽!
高拱跟他的党羽,一个都不能留下!
……
朱翊钧刚到慈宁宫外,就听到里面叽叽喳喳,还伴随有小孩的叫喊声,热闹得不行。
他面色古怪走进殿里,果然看见自家弟弟妹妹,朱翊镠和朱尧媖,在屋内跑来跑去。
俩小孩与他都是一母同胞,都是李太后所生。
朱翊镠四岁,朱尧媖五岁。
李太后见皇帝来了,连忙让宫人抓住两小孩:“过来,行礼。”
俩孩子显然也是教过的。
朱翊镠口齿含糊拜了下去:“弟镠,拜见大兄皇帝陛下。”
朱尧媖大一岁,说话顺畅些,却也吞吞吐吐:“妹媖,拜见大兄皇帝陛下。”
虽然手忙脚乱,吞吐忘词,但还是有模有样的全了礼数,才被允许起身。
朱翊钧没有制止他们行礼,玩什么现代主义那一套。
在这个时代,早日确定上下尊卑,才是对他们好。
君不闻郑伯克段于鄢?
他牵着妹妹朱尧媖的手,走到李太后身边:“镠弟和媖妹一段时间没看着,似乎都长高了些。”
曾几何时,他也到了见了小孩只能夸又长高了的心态了。
李太后看着眼前子女绕膝的场景,也是欣慰地笑了笑。
她抱起朱翊镠,朝朱翊钧说道:“这些弟弟妹妹,以后可都要靠你照顾了。”
朱翊钧正逗弄着朱尧媖,闻言,不由看了看朱翊镠,又低头看了一眼自家小妹懵懂的眼睛。
历史上朱翊镠是照顾好了,朱尧媖可就惨了。
太祖有遗训,驸马须从平民或低级官吏家庭中选取,而且子弟被选中的人家,近亲中便不能再出仕为朝官,多是恩荫勋贵。
这就导致了,稍微有点科举追求的书香门第,都不想结公主。
愿意的都是些什么人?为求勋贵之身的暴发户!
英宗实录载,“富家子弟投托各主婚官员与议婚阴阳人通同作庇,有钱求嘱或虽人物鄙猥”。
什么意思?那就是招驸马,更像一场买勋,给主婚官吏太监们充腰包的。
切实的例子便是面前的妹妹,朱尧媖。
历史上万历十年,朱尧媖到了适婚的年纪,暴发户梁邦瑞,区区一个痨病鬼。
就因为贿赂了冯保,获得了冯保的支持,就结了这门亲事。
婚礼上痨病鬼鼻血直流,沾湿了婚袍,人都快晕死了,太监们竟说是挂红吉兆!
大婚两个月就病死的货色,害了一名公主半辈子。
让我来照顾?好啊,让我先掌权吧,就不会像您这样被冯保所欺了。
可惜这话不能说出口。
朱翊钧只能另找切入点,想了想,才开口道:“母后这话说的,同胞骨肉,我自然是有心的,”
“就是这皇家的事,不似民间那样能自己做主。”
李太后听了这话,神情一黯。
儿子这番感慨,显然不会是空穴来风。
定然是有感而发,甚至意有所指。
她顿了好一会才道:“我儿也被最近的事,闹得不舒服吧。”
他知道现在儿子人心归附,多有官吏宦臣围绕在身边。
朱翊钧点了点头:“廷议上都在弹劾冯大伴,就连日讲释义,都拿冯大伴做反面,简直避无可避。”
“孩儿这才知道,这天下大位,也不是什么都能做主的。”
李太后冷哼一声:“都是欺我孤儿寡母!”
朱翊钧他顺势坐到李氏身旁。
拉家常一般的语气说道:“起初我也只以为是因为我年幼,娘亲不能临朝的缘故。”
“直到昨日我去翻阅我皇考时的奏疏……”
“隆庆元年,先帝想重用高拱,因徐阶反对,竟不得不让高拱致仕。”
“隆庆二年,皇考问户部要银,被尚书马森挡了回来,说是,皇上的御批,应由内阁下达,不能由司礼监直接传谕。”
“隆庆四年,不断有御史上奏辱骂我皇考,说皇考纵情声色,不顾朝政,天下如此便不可救药了,我皇考想治御史的罪,均数被内阁劝阻,还教育了皇考一番。”
“林林总总,不胜枚举,我皇考可是壮年皇帝啊。”
“娘亲,您让我照顾弟弟妹妹,我自是有亲亲之谊的。”
“可是……皇考也曾答应过我皇祖父,照顾好陆炳一家,最后也是抵不过朝臣风议,将其抄了家。”
“彼时上奏要戮尸的张守约,现在就在午门外跪奏呢。”
他说罢便闭了嘴,似乎心情低落,也不去看李太后神色,埋头逗弄小妹去了。
这番话,不是在渲染什么朝臣威胁论,而是故意提点李太后。
权力更像是修仙产物,因为,它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借假修真。
权力有多大,只来源于人们想象着他有多大。
若是朝臣都觉得皇权至高无上,那就是真的口含天宪,说一不二。
若是朝臣们都觉得皇权不过尔尔,那说不得就有人殴帝三拳,唾面而去。
直白地说,权力的来源,实际上,也不过下面人的服从罢了。
天子,不是君权神授。
天子,是兵强马壮者为之。
哪怕是皇帝,也要把朋友搞得多多的,敌人杀得少少的。
没有人俯首帖耳,将诏令落到实处,靠什么伸张皇权?
如今他们孤儿寡母有什么?太监吗?杀人还能想想办法,怎么治理国家呢?
文官能抱团的时候,皇权就是气球,内外相争,就有戳破这个气球的风险。
人呐,千万不要轻易生气,一生气就会使出真功夫,容易让人看出外强中干。
伊尹放太甲,霍光可以废立,唐太宗能子克父,张居正能摄政十年,都是这个道理,人心风议这玩意,大家都占一些,就看谁压谁了——皇权,不是破不了的金身。
最恐惧有人看破这一层的,就是你我母子才对。
先帝实打实的壮年皇帝,尚且做不到言出法随。
我的母后啊,区区深宫妇人,又怎么敢为了冯保,内外相斗?
要是种祸太深,儿子我真不保证能照顾好这一家子人。
世宗皇帝威风是威风了,没人看到子嗣有多倒霉?
朱翊钧不知道李太后能不能想到这么深,说到这个份上,就不能多说了。
李太后沉默了半晌,也不知听没听进去。
也没接着话茬,只开口问道:“张守约……在午门跪奏何事?”
语气低沉,显然情绪不太好。
朱翊钧伸手拿帕子给朱翊镠擦了擦口水,一边说道:“还是弹劾冯大珰。”
“他说,太祖高皇帝首定律令,内官不许干预外事,违者法无赦。”
“又说,圣子神孙相守,未敢有改,虽有骄横恣纵王振、刘谨,其人旋即诛戮。”
“劝母后,不要损皇帝尧舜之令名,酿宗社无穷之隐祸,徒然留恶于青史。”
李太后难以置信地抬头。
伸出一根手指,颤抖地指着午门的方向,嘴巴微微张开,看着朱翊钧。
颤声道:“安敢!安敢这般辱胁于我!?”
朱翊钧连忙站起身给她顺气。
没办法,这些文人说话,杀伤力太强了。
一嘴的对仗,念着还顺口,让当事人都忍不住反复咂摸。
张守约这话,不仅在说李太后违背祖制,有不孝媳之实。
还说她后宫干政做坏事,损害的是皇帝的名声,小心遗臭万年。
正常人听了都会气得不轻,更别说一个掌权的年轻女人。
李太后怒极反笑:“好!好个张守约!我不信我杀不得他了!”
朱翊钧叹了口气:“娘亲,他遣散了父母妻儿,在家中备好了棺材,这是等着娘亲治罪呢。”
言官从来都不傻,别看他们整天什么上天预兆,天心圣命挂在嘴边,其实心里都跟明镜一样。
只不过是追求不一样罢了。
能做言官的,大多为直邀名,巴不得一头撞死在金銮殿上,留个名声在史书上。
这效仿海瑞的机会,估计张守约都是挤破头才抢到的机会。
流量密码嘛,古人也是懂的。
李太后指着午门方向的手,瞬间顿住了。
她不可思议地看着左右:“什么意思?意思是天下人都觉得我错他对!?”
除非是得了士林认可,否则也不能是这幅做派。
邀名邀名,可不得天下人都叫好,才能邀到名声嘛。
朱翊钧不得不缓解一下自家亲娘的情绪,出言宽慰道:“娘亲,这事你我心知肚明,必定是高拱指使的。”
“可是这祖宗成法一关,着实不好过啊,这是士林朝臣的共识。”
“咱们现在还担不起‘祖宗不足法’的名声。”
什么叫成法?成法就是政治共识。
今天你皇帝不守成法,明天我百官就要问一问你,你这皇帝大位,是不是祖宗成法。
你不守政治共识,又凭什么让朝臣效忠?不靠礼制,难道让朝臣都指着洛水发誓效忠吗?
太祖成祖是马上皇帝,也就罢了,基本盘,除了文官还有大军。
一如满清视能够朝臣为家奴,是因为基本盘是八旗。
权力不能和权力基石作对,如今他这皇帝大位,座椅下,目前可是只有官僚的。
万事,都得商量着来,至少得有一部分人支持才行。
直到……等他他拉起自己的基本盘。
李太后是见识过这几日言官的威力的,也感受到了没有一名文臣上奏支持自己,心中有多么惴惴。
闻言更是恹恹。
朱翊钧打的就是时间差,趁着张居正还没跳反,借助高拱来给李太后施压,割冯保的肉。
见李太后不答话,干脆直说道:“娘亲,新旧交替,稳字当头。”
“我听闻高阁老和张阁老的乞罢奏疏,已经送上来了,高拱也拖不了几日了,何必现在争锋相对。”
“依孩儿看,与其跟这些言官纠缠,不如镇之以静,等着高拱致仕便是。”
“至多,也就三五天了。”
他抓住李太后的手,恳切道:“娘亲,息事宁人罢,先去了冯大伴的东厂职司,咱们日后复起就是。”
这是劝李太后暂时退让而已,里子反正不亏,东厂又落不到外朝手里——当然,届时的东厂,可不是冯保轻易能拿回去的了。
今天他就是为了冯保东厂厂督的位置来的。
说什么也得配合这次言官的声势,先把阶段性成果落实了。
李太后尤自不服气:“国朝当真没有司礼监掌印提督东厂的成例?”
朱翊钧摇了摇头:“孩儿四书五经都没学完,又哪里有功夫读列祖宗的实录。”
“娘亲不妨找学士们问问。”
李太后冷哼一声:“都是与高拱一丘之貉!”
朱翊钧不露声色道:“娘亲,高拱毕竟是首辅,天下文臣魁首,百官自然都向着他。”
“不过,文臣不可靠的话……娘亲不妨找勋贵命妇们问一问?”
“我看那成国公,不也是三公兼任锦衣卫指挥使嘛,论起身兼要职,不比冯大珰显赫多了?或许有别的成例。”
李太后怔愣了一下。
经由自家儿子这么一说,虽然感觉有些不对,但又似乎是这么一回事。
想了想也没想出个所以然来。
干脆揭过这事:“我明日找成国公问问便是。”
“不过,张守约这事必不能就这么算了。”
“即刻贬黜到道州!”
朱翊钧连连点头。
也没再继续纠缠,说多了容易引起逆反心理。
旋即又说了些贴心话,才给李太后脾气捋顺。
“娘亲,还有个事。”
李太后看向他。
朱翊钧开口道:“明日张阁老就要去视山陵了,高阁老也说身体抱恙,要休沐几日。”
“孩儿的意思是,这样内阁便只有高拱一人了,不如让孩儿暂停了日讲,先临朝听政几日,好压着点高拱。”
“至于课业,孩儿已经学完尚书,正好休整几日。”
这就是两头打架,他在中间卖军备了。
以李太后对高拱的疑心程度,必然是会应允的。
李太后惊讶道:“尚书已经学完了?”
这可是预计要到九月才学完的课业。
朱翊钧点了点头。
既然课业进度喜人,李太后便很是干脆点头:“也好,内阁独留高拱一人,哼!说不得高拱正等着这个机会与我为难!”
“那这几日你听政多看着点高拱。”
朱翊钧摸了摸鼻子,竟然还真给自家娘亲歪打正着了,高拱还真就等着这个机会呢。
可惜,孩儿是要去助攻的。
他也没敢接这话。
只是埋下头逗弄了一番弟弟妹妹。
不消一会,冯保火急火燎地从外间小跑了进来。
朱翊钧见状,也不硬杵在这里当显眼包。
借口要去拜见陈太后,告退离开了。
刚从殿里走出来,便听到李太后惊愕的声音:“什么!结党!?”
以及断断续续冯保的声音:“暂……冻结……吏部……一百……十名……官吏任用。”
朱翊钧侧耳听了一会,摇了摇头,迈步离开。
斗吧斗吧,合当他渔翁得利。
至于方才的劝谏……还差一把火候。
高拱致仕之前,他必须要借着这个机会,将冯保东厂的位置撸下来!